记者手记:期待南极新故事
日期:2025-11-03 10:00 浏览:

“感谢祖国,感谢亲人,勇敢担当使命,再创辉煌!”
当铿锵有力的口号伴随着海浪声时,有人默默地擦去眼角的泪水。
11月1日,“雪龙”号和“雪龙二号”入列仪式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。新华社记者 方哲 摄
这些泪水里,有牵挂,也有自豪。
11月1日上午,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,雄伟的汽笛声划破长空,“雪龙”号和“雪龙二号”驶向南极古老冰盖。
船上,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队员身着统一的红色夹克,展开五星红旗和南极科考队旗;在码头,看到这艘船的人们松开了手臂,带着他们的家人跟随了他们的家人。是的。
“我很自豪我的儿子能为极地探险做出贡献。”王女士专程从湖北赶来观看儿子徐银辉出征。
徐银辉是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,也是东南大学派出的唯一团队成员。
“我的任务是三维极地空间测量、无人机试飞以及风能和太阳能存储方面的创新实验。”徐银辉直言,“我既兴奋,又感到担子很重。”
11月1日,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队员在“雪龙号”告别亲友和同事。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摄
与很多队员暑假归来不同,第42次南极科考秦岭站的医生将在秦岭站与队员们一起过冬。
“冬季的极夜将“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”他说,此行带来了可用的生命体征监测仪等设备,以保证队员的身心健康,并在南极极端环境下收集医疗数据以供进一步研究。
船上有90后出生的中国铁建员工张立新。这是他今年第五次参加南极科考。他的父亲多次参与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设。
“小时候,我一直很期待看到父亲在南极拍摄的照片。”张立新记得父亲从来没有提过这项任务的难度。直到他成为了队伍中的一员,涉水冰水中搬运物资,他才明白了父亲在这片冰原上所做的努力。
11月1日,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队员齐心协力,将直升机顺利运抵船舱。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摄
出发的哨声响起,意味着分离。有的父母年迈,有的孩子年幼,但他们选择暂时离开家庭的温暖,去追寻属于科学和梦想的极光。
“我丈夫多年来一起参加了三次南极探险。他每回来一次,他的女儿就长大一岁。”王亚男的丈夫黄艳是南极科考队员,负责飞行保障。尽管他不愿放弃,但他始终“成为坚强的依靠”。
“正是有了大家的大力支持,我们才有信心圆满完成每一次考察任务。”巡视组党办主任程浩说。
每一次旅程都是为了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;每一次的分离,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。
两艘巨轮缓缓远航,南极的故事期待新的篇章章节。 (记者 徐鹏航 古天成)